欢迎访问中国纳米行业门户!【登陆】【免费注册】010-82930964 微博 微信     粉享通 | 广告服务 | 中国粉体网
纳米网首页 > 资讯
石棉危害不断曝光 警惕纳米材料成为石棉第二
2005/11/21 点击 3671 次
笔者曾于7月13日在日本的博客网站上发表过一篇题为“石棉会在体内残留,那个热门新素材岂不如此?”的帖子,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巨大反响。其中回帖最多的就是“请公开这种新素材的名字!”。这种要求在正常不过了,只是当时采访的对象不是研究该材料对健康具有哪些影响的专业人员,所以没有公开素材的名称。最近笔者得到了一个与该材料的研究人员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借此机会向大家做一次汇报。

  采访对象是位于茨城县筑波市的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该研究所对粒径50nm以下的“纳米粒子”和具有纳米尺寸而被赋予新功能的“纳米材料”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其中包括以柴油尾气排放的粒子为代表的大气粒子物质在内的,氧化钛和氧化锌等物质,纳米材料则包括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等。

  在上次的博客帖子中,笔者所写的“纳米科技材料”针对的是碳纳米管。据环境研究所称,由于碳纳米管为纤维状,因此有可能像石棉一样从肺部到达胸膜。数年前,在美国毒性学会上就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使用大白鼠和小鼠所做的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碳纳米管具有比可导致矽肺病的硅石更强的毒性。“这项研究成果极具冲击性,不过,经过充分分析以后我们发现,实验中是将碳纳米管凝聚后使用的。而要想准确地进行评价,必须要使碳纳米管处于分散状态,因此目前真实的结果还不是十分清楚”。环境研究所在对上述实验方法持怀疑态度的同时,也指出:目前使用碳纳米管时必须考虑到这种风险的存在。

  不过,能够“达到大脑”的并非碳纳米管。环境研究所表示“碳纳米管再小,应该无法通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当然,不能说可能性为零”。笔者在此再次强调,目前尚无碳纳米管到达大脑的报告。

  但是,目前已经证实有其他材料是能够到达大脑的。这就是在锰电池生产车间中吸入的氧化锰中的锰。听说锰电池制造工人中已经有人出现了类似帕金森氏病的症状。其致病机理已经从医学上得到阐明,即在工作中吸入锰粒子后,锰会滞留在大脑而发病。锰达到大脑的途径业界分析有2种,一种是从肺进入循环系统,然后到达大脑。另一种是形成溶液后从嗅觉神经末梢,通过神经系统进入大脑。可能性较高的是后一种途径。

  环境研究所敲响警钟:“假如因为使用方便,便无节制地使用纳米粒子或纳米材料的话,石棉悲剧就有可能再次上演”。纳米粒子和纳米材料之所以令人担心,原因就在于其尺寸非常小。尤其是纳米粒子和富勒烯,据说恐怕具有能透过细胞等物质的组织透过性。一旦透过细胞,就可能对组织本身造成伤害,并可能向其他脏器运动。在德国使用大白鼠进行了粒径90nm的碳粒子吸入实验,结果在血管的内皮细胞中就发现了碳粒子。也就是说,碳粒子通过肺泡到达血管细胞的可能性非常高。

  所以材料的有害性,不仅是指材料的化学性质,材料的尺寸、形状、溶解性、面积等物理性质也与有害性有很大关系。石棉很危险,但是如果使用的是在尺寸和形状上与石棉类似的物质的话,也存在与石棉相同的危险。如果对这一点未能充分认识的话,危害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将来难免不会发生第二、第三个石棉公害问题。而且同样的问题不仅限于类似石棉的细纤维材料,同样还存在于纳米级别的超微材料中。不过,在这里希望不要误解的是,笔者并不是想说“这些材料危险,所以请停止使用”。而笔者恰恰认为,这些都是有用的材料,所以必须充分利用通过巨大的付出才得到的知识,研究出安全的使用方法。

  正像上次在博客网站上所讲述的那样,事实未经确认的物质名称决定不予公开(透露这条消息的尽管并不是纳米粒子和纳米材料的研究人员,但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公共卫生专家)。这样一来估计会有人指责“应该在得到证实后再刊载”。但笔者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希望尽快地向大家透露纳米类材料的危险性。

  原因在于笔者认为,要想小心地安全使用,还是越快越好。另一个理由就是这个栏目并非专业报道,而是博客论坛。在这个栏目中登载的都是一些记者平日里通过采访所感受的、所思考的、或心中感到困惑的与物质生产有关的内容。尽管如此,对于上次的博客帖子,笔者曾经困惑过。经过与木崎主编一同探讨,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和栏目的特点,最终还是决定“刊登”。(记者:获原 博之)



图片新闻

我国稀土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图)

纳米材料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硅晶粉,导热领域的新秀

一文了解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