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源于1987年由白春礼院士建立的STM实验室,1994年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青年实验室,2001年经考评晋升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开展化学以及化学与物理、材料、生物等诸多交叉科学研究,为纳米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实验室历史
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随着纳米科学的发展逐步凝练和调整,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年-1999年),在纳米科学发展的早期,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纳米表征仪器和设备的研制方面。
第二阶段(2000年-2007年),研究方向逐步从纳米表征仪器设备的研制向分子纳米结构研究拓展。
第三阶段(2008年-今),实验室瞄准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凝练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新原理纳米表征技术的发展、生物单分子研究、分子组装结构的构筑与调控,以及功能纳米材料的研究等方面。
研究方向
实验室现阶段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研究分子纳米结构的构筑规律和物理化学特性,发展以SPM为主的纳米检测技术,探索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的若干可能应用,凝聚和培养纳米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形成一支在纳米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群体。 实验室现阶段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既各具特色,而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研究方向:
1. 单分子、分子组装及分子纳米器件
2. 生物分子检测表征与纳米生物学研究
3. 先进碳纳米材料研究
4. 环境保护纳米材料研究
5. 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器件研究
6. 扫描探针技术及其它纳米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实验室科学研究方向
研究团队
实验室主任:万立骏院士
实验室副主任:王春儒研究员
实验室现有10个课题组,包括职工20余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0余人,以及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近90人。研究人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
实验室研究员合影
科研成果
实验室成立以来,在扫描探针设备研制和相关技术发展、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生物等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作出了贡献。
实验室成立以来,致力于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研制,先后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原子力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和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发展了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为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建立了技术基础;致力于单分子物理化学、分子表面组装及分子纳米结构的研究,建立了从结构设计、结构构筑、理论模拟、原位STM表征到性能测量的研究表面分子组装的系统方法;致力于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研究,并以国家重大应用需求为导向,成功探索了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催化、生物等方面的应用,部分成果已经产业化。
实验室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等各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2001年至今已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在Science等高影响因子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这些研究结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及引用,部分成果被美国化学会等专业网站和刊物报道,另有多篇文章内容被选为杂志封面。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官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来源:中国粉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