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范守善,1947年2月出生于山西晋城,材料物理和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范守善主要研究内容为纳米材料与低维物理,新型功能材料制备与物性研究,碳纳米管阵列、薄膜和长线的控制合成、性能表征和应用。
人物生平
1965年,范守善从晋城第一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70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78年,作为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第一批学生入选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1981年,获得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哈弗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哈弗大学学习。
1994年底,结束了为期2年的访问学者生活,从国外回到清华大学。
1999年,获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二等奖。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2月,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成立,范守善担任中心主任。
求学艰难未曾放弃
范守善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此后学校停课直到1970年。范守善和其他同学一样留在学校但是不上课,期间到农场或工厂劳动。即使在很艰难的情况下,范守善也一边劳动一边在有时间的时候学习,期待能继续受教育。
1973年,清华大学创办了四个研究班,一共招收了43名学生,范守善与当时的校长顾秉林以及其他十几个同学入选其中的固体物理班学习,范守善系统地学习了欠下的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致力于碳纳米管研究
1993年初,范守善在哈弗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首先通过实验方法观测到磁通线穿透铜氧化物超导体的路径,此结果发表在次年10月27日的《自然》杂志上,被列为封面标题之一,受到同行科学家极高的评价。然而范守善并没有因为自己在超导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而满足,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方兴未艾的纳米材料领域。1994年,范守善与合作者一道,首次用碳纳米管制备出碳化物纳米棒。次年6月,这一成果再次被列入《自然》杂志的封面标题。
范守善在深入揭示和理解碳纳米管生长机理的基础上,实现了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薄膜和线材的可控制与规模化制备,研究并发现了碳纳米管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基于这些性质发展出了碳纳米管发光和显示器件、透明柔性碳纳米管薄膜扬声器、碳纳米管薄膜触摸屏等多种纳米产品,部分应用产品已具有产业化前景,实现了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转换。
注重培养人才
范守善院士还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范守善认为,独立搭建实验设备对科研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一部分来进行。“在同学们做科研训练时,最应该培养的能力就是独立完成一项课题的能力:从选择题目开始,直到自己做完这个课题。相比之下,这个课题的成功与失败对于同学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成功自然好,但是失败了并不一定学到的东西少。但这样一次独立完成事情的经验,对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有帮助的。”
参考资料:
范守善:中国纳米科技的领军人
中国科学院官网、百度百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来源:中国粉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