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纳米行业门户!【登陆】【免费注册】010-82930964 微博 微信     粉享通 | 广告服务 | 中国粉体网
纳米网首页 > 资讯
纳米材料专家、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卢柯
2005/04/29 点击 5032 次
1988年,卢柯放弃去日本读博士的机会,留在中科院当起了土博士。这期间,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并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因此于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这之后,一系列的荣誉不断降临到他的身上: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年仅38岁增选为中科院院士;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德国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

  中科院能放心地把金属所的帅印交给36岁的卢柯,足可证明卢柯在我国材料界的领军地位。

  的确,那时的卢柯不仅是我国材料界的先导人物,在国际上也风头正劲。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ISMANAM金质奖章, 以表彰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

  纳米材料——这个很时尚的字眼正是卢柯的研究课题。

  “纳米”(nanometer),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即1米的10亿分之一。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纳米技术即是一种在0.1至100纳米尺度范围内,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

  纳米材料科学成为当今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天生一个科学家

  1990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卢柯在美国的《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制备纳米晶体的一种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这意味着该制备方法在国际纳米材料界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卢柯曾经说过,“我非常有幸,从事了这个全世界都关注的研究领域。”从某种角度说,中国的材料界非常有幸,有疯狂热爱科研的卢柯在研究这个课题。

  卢柯似乎天生就是科学家的材料。上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具备了从事科研的良好素质:他有看待失败的从容心态,有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和强烈的自信心,没有青年人的心浮气躁。1984年底,当卢柯准备考研的时候,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开始热播,其他考研的同学都忍痛放弃了,只有卢柯一集不落地坚持看完。这个性情内向的19岁的年轻人很有定力,目标明确,做事扎实而不刻板。那时,他开始有了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20年来,他一直恪守着这个时间表,现在,他依然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他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纲“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令人惊悚的速度跑在纳米领域的最前沿。

  卢柯认为,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尽管在中国做尖端科研的条件与国外比有不小的差距,我们也许没有充足的资金、没有最先进的设备,但能不能做好主要取决于人,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Game is never over(游戏永远没有结束)!

  这是卢柯经常勉励学生的几句话,也是卢柯之所以能成为今日卢柯的至尊法宝。上帝似乎给了卢柯一双探索科学之门的眼睛,让他能够在最简单的看似平常的东西里,发现出被忽略的东西。卢柯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是在“破铜烂铁”里找到的。他在发现中品尝到研究的乐趣,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受到鼓舞,眼界越来越开阔。他看到了那么多可做的,多得做不完的事情。他常常跟学生说,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科学研究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前几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导,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导,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受到纳米“鼻祖”高度评价

  2000年,卢柯在极具影响力的《科学》(《 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让他赢得了这份国际权威刊物入场券的论文,曾经17次易稿。

  这篇论文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好评。纳米材料“鼻祖”葛莱特教授认为,卢柯课题组的这项工作——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

  2003年1月,《科学》又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这是卢柯科研小组取得的又一个突破性进展,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2004年4月16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卢柯课题组的最新成果:采用纳米尺寸的生长孪晶强化金属的新途径获得了同时具有超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的铜。而按照以往的经验,对铜进行强化以后,会使其导电率有所下降。这一成果的创新性在于,把难以统一在一起的性能统一在了一起。

  《科学》杂志的评审人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是其他任何强化技术无法达到的。它“再次用极为漂亮的实验结果演示,通过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设计可以从本质上优化材料的性能和功用”。

  《自然》杂志的评价是一个疑问句——“在一个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里怎么还会做出东西来?”

  材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

  身为中科院金属所所长的卢柯把他的工作描述成:我是个班长,领着团队在做事。金属所的氛围非常好,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里,有10个人是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平和的心态、深入地思考、踏实地做事,卢柯身上的品质已经成为这个团队的集体面貌。

  卢柯认为,现在是中国各个领域发展的最好时期,也给材料学的研究创造了最好的机会。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对材料学科提出了许多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资源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不发展更先进的材料,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将是惊人地巨大。能不能拿出更新的技术,少消耗资源,少消耗能源,少污染环境?能不能做出环境友好的材料,研制出少产生或不产生二氧化碳的能源,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能不能研制出高质量、低成本的加工技术?能不能研制出更先进的材料制造我们自己的火星探测器,制造我们自己的航天飞机?卢柯和他的团队任重道远。

  卢柯说,“在国际上我们有几个领域已经跑在最前面,但整体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我们实验室的使命就是要缩短这种差距。”

  目前,卢柯承担了7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他所领导的科研小组被德国马普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确立为马普青年科学家伙伴小组,被世界同行专家誉为纳米材料方面的几大研究小组之一;最近,又有两个研究员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论文,受到国际专家的关注。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图片新闻

发TOP期刊的作者这样评价先丰纳米!

朗灏孚高压均质机:节能低噪,高效制备纳米

150万!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公开招标:纳米

蛇舞微纳-诺泽流体微纳米技术卓越中心的2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