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纳米行业门户!【登陆】【免费注册】010-82930964 微博 微信     粉享通 | 广告服务 | 中国粉体网
纳米网首页 > 资讯
纳米反思:魅力被哄抬 科学界陷入沉默
2003/07/21 点击 2241 次
    7月1日,《科学》杂志网站上的新闻说,美国国会正在制定法案,要求政府在为纳米技术投资之前加以审核,而英国政府也正加紧考察纳米技术的优点和潜在的危险。

    而3年来,纳米一直象征着力量,是资产神话的源泉。纳米技术在中国的身家更是高高在上。从科技部2001年7月公布的我国第一份纳米产业报告中可以看到:仅以上市公司为例,在2000年8月28日之前,全国仅有3家上市公司涉及这一“题材”,之后半年时间里就有50家上市公司宣称进入纳米领域,挂“纳米”字号的企业更是多达300多家。今天,纳米怎么又突然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存在“潜在的危险”?

    “应该好好反思反思。”一位负责调查纳米技术产业的人士认为,纳米在中国的发展和遭遇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纳米热”不仅反映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和经济界部分人士的浮躁心态,也反映了媒介、企业和科学几个方面复杂的互动关系。至于纳米科学本身的是是非非,人们追究得更少。

    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了纳米技术的萌芽。但纳米技术形成声势,为大众所知,则是2000年的事情。对于这样一个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技术,发展中国家倾注前所未有的热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时间留给我们追赶世界先进的机遇太少太少,然而即使在这一领域,我们实际上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承认这一事实不行,不尊重这一现实更不行。

    纳米成了一种时髦和时尚之后,很多东西发生了变化。纳米领域出现的重复建设数不胜数,都在低水平的层次上从事纳米材料开发,都在做纳米涂料、纳米涂层和纳米水。甚至非典期间内地和台湾都出现了神奇的“纳米口罩”,价格在众口罩中名列前茅,至于其性能究竟如何却无人加以鉴定。纳米成了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成了一个通用的名词前缀。

    可是,任何事物有阳的一面就必定有阴的一面。纳米有没有那么完美在此时已经不重要了,它的魅力被哄抬。而今天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原本革命性的技术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纳米”形象一落千丈,成了人们的笑柄。

    科学界陷入沉默,原因很多。但有一条可以肯定,那就是纳米技术已经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主要用于基础研究。而笔者3年前所见到的企业至今仍然很少见到现金流,无不在生存的边缘苦苦挣扎。纳米技术的产品被市场接受仍然有一个过程,何况研究本身与产业化之间还有距离,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在起作用。

    媒体自然要承担推波助澜的责任。但其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始作俑更是值得关注。因为当代社会,研究人员和企业人员实质上是“同一种人”,不同的是,前者考虑的是如何要国家“掏腰包”,后者是如何让消费者掏腰包。

    又有谁去考虑解决一些真的问题呢?呼唤多年的中介组织和评估机构仍然不见踪影。纳米技术仍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谁来“检验”话语的真实性?谁来说一句公道话?

    更为关键的是追究机制的匮乏。企业说了假话,缺乏专业知识的公众无法判断,即使发生一些丑闻,也大多在“圈”内被消化和摆平了。这就使更多的事实真相无法抵达受众和读者。就像前几年的核酸一样,普通百姓知道的就是对于这件事情正反双方“吵”得沸沸扬扬,但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却无人知晓。一位记者向10位医药卫生界全国政协委员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家里有人去买核酸产品孝顺您,您愿不愿意让他去买?买了以后您吃不吃?答案是异口同声的一个字:不。这些人几乎全是医药卫生界的大腕级人物,有前北京医科大学校长,有中央保健局负责人,更有病理学、药物检定等医药各领域的权威人士。

    任何事物在中国都难以避免“一哄而上”的命运。以前是核酸,现在是纳米,下一个呢?

    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纳米科学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下去,让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去迎接未来,迎接纳米技术的发展,同样去迎接其他更崭新的科技成果吧。



图片新闻

我国稀土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图)

纳米材料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氮化铝:导热领域的“显眼包”

石英砂的命,天注定!它们都是技术破不开的

最新资讯